广南的普千村,壮语成为勐普千,意为仙人居住的坝子。
这里栖居着300多户人家,皆为壮族,时代信奉地母,也是地母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传说:地母信仰源于古代人类对土地的顶礼膜拜。传说地母是盘古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被称为大地之母,也被称为后土。地母主宰山川大地,在民间的地位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同等重要。距离广南县城10公里的神仙坡庙(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供奉地母,香火十分旺盛。每年农历十月十八地母生日,这里从坡脚到山顶都会被扶老携幼的人群占据。神仙坡庙供的地母像,正襟危坐,左手拿谷穗,右手持八卦,脚前分别有一只鳌鱼和一只金鸡。
就广南地区而言,地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当地壮族先民的文化史,尤其是稻作农业史的本来面目。我省著名考古学家李昆声在其《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中说,世界最早栽培稻的发源地在亚洲,并且在云贵高原,由百越民族最早栽种。在云南广南和广西那坡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出土了碳化稻,这些都能够说明壮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他们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明者之一。
与此同时,从壮语的发音也能够窥探到诸多巧合。壮语称稻田为“那”,在广南县乃至整个文山州及其周边地区,冠以“那”的地名比比皆是,如广南的那们、那糯、那朵、那伦、那洒,富宁的那能,百色的那崇,西林的那劳等。
作为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的先行者之一,古百越人对土地保持着敬畏与感恩,也就有了后来的地母崇拜现象,认为地母既是人类之母,也是稻作文明之母。广南地母文化实际是源自古百越人对稻作的浓厚情结。